新聞詳情
醬酒下沙怎么操作?醬香酒下沙流程發表時間:2023-10-17 14:16作者:領匠酒業 醬香型白酒以其獨特的風味而聞名,這主要歸因于其特殊的釀造方法,是我國傳統酒類制作方法的奇特體現。按照傳統的規矩,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五(端午節)開始踩曲,到九月初九(重陽節)進行投料(下沙)釀造,這一時間段正好符合我國南方的農業生產季節。這個時候小麥、高粱等新鮮原料上市,氣溫適合制曲和釀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這正是“重陽釀酒滿缸香”的歷史經驗總結。 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具有以下特點,包括原料破碎程度粗、使用大量酒曲、高溫釀造,每年一個生產周期。但最重要的特點包括以下三點:首先,高溫制曲,這是形成醬香的關鍵原因;其次,采用堆積發酵法,用以收集和培養微生物;最后,高溫發酵、高溫釀酒和長時間陳釀,這是塑造醬香風格的關鍵。 釀酒工藝操作包括: 1.原料和大曲的破碎: -原料粉碎:高粱在投料前需進行預處理。高粱在粉碎后被稱為“沙”,首次投料稱為“生沙”,其中碎粒占20%,整粒占80%,即粉碎度為20%。第二次投料稱為“糙沙”,粉碎度為30%,即碎粒占30%,整粒占70%。然而,每一顆高粱都需要經過粉碎機的壓力處理,以防止“跑籽”現象的發生,這有助于料漿的糊化。高粱的粉碎程度需要符合釀酒工藝的要求。茅臺酒的原料是帶殼高粱,其中殼占大約5%左右,在操作中起到了疏松作用。 -麥曲的粉碎:麥曲首先用木槌或排牙滾碎機打碎成顆粒狀,然后使用滾磨粉機進行二次磨粉,將其磨成粉末。麥曲的顆粒越細越好,因為這有助于熟沙的附著,促進糖化和發酵過程。麥曲的粉碎度在夏季應該較細,在冬季可以適度粗糙。 2.下沙操作: (1)潤糧(發水):在每甑的高粱粉碎(生沙)后,將粉碎好的高粱放在甑邊的晾堂上,使用90攝氏度以上的熱水進行潤糧,這一過程被稱為發水。發水量會根據原料的濕度和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調整,而且水溫需要足夠高,以便淀粉顆粒快速吸收水分,使外表皮“收汗”。發水時,需要使用木锨來均勻撒灑水,確保水分吸收均勻,總共堆積2~2.5小時,然后進行第二次發水,發水的方式與第一次相同。總體來說,發水量占糧食質量的42%~48%,需要堆積7~9小時。在發水時,應避免淋漿流失,確保操作均勻。每次生沙發水時,初始時潤濕兩個甑,使用一個甑。 (2)配料(糙母糟):在上甑之前,必須添加母糟,也稱為“發酵糟”,這是未經蒸餾的酒曲酵母。每個甑需要加入約等于原料質量的8%的母糟。母糟通常來自于第六和第七輪的發酵酵母,添加時使用木锨翻拌2~3次,確保均勻分布,避免結塊。 添加母糟的作用:母糟中含有酒精和芳香成分,可以調節生沙的氣味;母糟還具有較高的酸度,可以增加生沙的酸度,有助于糊化和發酵;母糟中還含有殘余的淀粉和糖分,可以為釀酒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 (3)蒸糧(蒸生沙):在每次上甑之前,首先在甑箅上撒約1千克的稻殼,等待產生蒸汽,然后將其裝入甑中。將生沙輕輕均勻地裝入甑中,確保蒸汽均勻分布,使甑內的生沙周圍較高,中心較低,呈現出底鍋的形狀。裝甑大約需要1小時,然后用大火蒸制糧食。 蒸制糧食的時間取決于高粱的品種、濕度和火力大小,通常需要蒸制2~3小時,以確保七成熟,其余的兩至三成為硬心或白心,避免過度蒸制,以保留香氣和防止過多水分蒸發。 (4)潑量水:將蒸好的熟沙從甑中取出,堆放在晾堂上,使用熱水或專門準備的沸水(稱為“量水”)將水潑灑在熟沙堆上,同時翻拌熟沙,總共要翻拌三次,以確保均勻。潑水的目的是保持熟沙的適當濕度,促進糖化和發酵的正常進行。量水的用量通常為原料質量的10%~12%,水質要干凈,水溫要較高 ,約90攝氏度左右,這有助于消除水中的雜菌,同時也促使淀粉顆粒更快地吸收水分,達到合適的含水量。 (5)攤晾:潑水后,熟沙被攤放在晾堂上,整齊地翻鏟成行,以降低溫度。在必要時,可以使用電風扇加速降溫,以縮短攤晾的時間。然而,電風扇的位置應經常變換,不要直接吹在熟沙上,以避免溫度不均勻。 (6)灑酒尾:當熟沙的溫度適中時,將其堆積并使用噴壺噴灑次品酒,通常是丟糟酒或酒尾(酒精濃度約為30%vol)。在灑酒尾的同時翻拌熟沙,以確保均勻混合。 灑酒尾的目的:由于熟沙在撒曲后暴露在空氣中,灑酒尾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促進淀粉酶和酒化酶的活力,從而有利于糖化發酵和香味物質的生成。 (7)撒曲:當熟沙的溫度降至30~50攝氏度時,開始撒麥曲粉,通常占原料質量的10%-12%。撒曲的數量會根據麥曲的質量和季節氣溫而有所不同,冬季通常使用更多的麥曲,夏季使用較少。在撒曲時,要避免高揚,以防止麥曲粉飛散喪失,而且需要仔細翻拌,確保熟沙均勻地附著麥曲粉。 (8)堆積:堆積是醬香型酒釀造中特別重要的步驟,主要用于篩選和培養微生物,起到培養增香的作用。在堆積之前,需要測量醅料的溫度,然后開始堆積,堆積的溫度通常約為30攝氏度。在第一次堆積前,先在堆積地面上撒約2.5千克的麥曲粉,然后從中心向外進行堆積。堆積可以使“熟沙”在空氣中暴露,從而促使麥曲中的微生物繁殖,這對于糖化發酵和醬香風味的生成非常有利。堆積的時間需要結合季節、氣候和堆積溫度來確定,堆積應呈圓形,冬季堆積高,夏季堆積低,堆積的時間通常為2~4天。熟糟的堆積時間需要較長,一直到堆積品溫達到45~50攝氏度,用手插入堆積的糟內感到熱手時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發酵。堆積的糟過嫩或過老都不理想,如果過嫩,將影響酒的風味,如果過老,會導致酒的風味不甜、口感粗糙、味道刺鼻或帶有酸苦等氣味。 (9)燒窖:醬香型白酒的發酵窖被稱為酒窖,它們的尺寸各不相同,老的酒窖通常長2.7米、寬2.0米、深2.6米,容積為14.04立方米。窖體通常由方塊石和粘土砌成,外面覆蓋黏土,底部設有排水溝,頂部由紅土建造,每個窖可容納850.0千克的高粱。新建的大窖通常長3.8米、寬2.2米、深3.0米,容積為25.08立方米,由砂條石砌成,底部同樣設有排水溝,使用紅土建造,每個窖可容納1000~12000千克的高粱。 (10)在將堆積糟下入酒窖之前,需要用木柴燒窖。燒窖的目的是三重的:一是消除窖內的雜菌,二是提高窖內的溫度,三是去除窖內在最后一輪發酵時產生的枯糟氣味。燒窖所需的木柴數量應根據窖池的大小、新舊程度、閑置時間和濕度等因素來決定。通常,每個酒窨需要使用50~100千克的木柴,燒窖的時間為1~2.5小時。如果是新建窖或長時間不使用的窖,則需要使用大約1000千克的木柴,并且燒窖的時間要超過24小時。在燒烤結束后,窖池需要等待溫度稍降后,然后清理窖內的灰燼,再撒上一小量的丟糟在窖底,然后掃去丟糟,就可以將堆積糟下入窖內。 (11)下窖和發酵:在將堆積糟下窖之前,需要用噴壺噴灑15千克的酒尾(酒精濃度為30%vol)于窖底和窖壁四周,然后撒上15~20千克的麥曲粉(稱為底曲)。在下窖時,需要用扒锨將堆積糟從一端攪拌均勻,以確保上、中、下部分都混合均勻。每下2~3甑堆積糟后,用噴壺灑一次酒尾,同時繼續下窖,窖底的酒尾應該較少,然后逐漸增加酒尾的用量,通常生沙操作的酒尾用量占原料的3%左右。下窖的操作時間應該相對較短,以防止雜菌感染,避免酒尾揮發,以維持正常的發酵溫度。 下完窖后,需要將表面整平,用木板輕輕壓緊,再撒上一薄層稻殼,然后再加兩甑的糟覆蓋,使用稀泥將窖封住,稀泥的厚度至少達到8攝氏度米。封窖時使用的泥通常需要在每個發酵周期開始時更換一次。如果原有的窖泥沒有異味,仍然可以繼續使用或者摻入新的窖泥中使用,但要確保拌勻。潑蓋糟和封窖的水最好使用清潔的冷水。 在下窖后,醬香型白酒會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進行厭氧性發酵。需要專人負責管理,每天使用泥板抹平窖的封泥,以防止裂縫,因為如果空氣進入窖內,發酵糟容易發霉并結成團塊,這種情況被稱為“燒包”或“燒籽”,會對產品質量產生很大影響。發酵的時間至少為30天,這被稱為一個小的生產周期,發酵溫度通常在35~43攝氏度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