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出酒是什么意思?探秘醬酒出酒:工藝、品質與價值的交織密碼發表時間:2025-01-14 17:10作者:領匠酒業 醬香白酒出酒的定義與基礎概念 在醬香白酒的釀造領域中,出酒指的是經過一系列復雜且精細的釀造工序后,從發酵成熟的酒醅里,通過蒸餾這一關鍵操作,將酒精以及其他揮發性物質轉化為液體形態,并使其從釀酒設備中分離流出的過程。這一環節在醬香白酒的整個釀造流程里占據著核心地位,標志著從原料到成品酒的關鍵轉變,是決定醬香白酒產量與品質的重要節點。 以茅臺鎮的傳統釀造工藝為例,其嚴格遵循“12987”工藝,即一年一個生產周期,歷經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出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次蒸煮和發酵后,分階段、分輪次進行。每一輪次的出酒,由于酒醅的發酵程度、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積累以及原料成分的變化等因素,所產出的酒在口感、香氣和成分上都各具特色。比如,第一輪次酒出酒率相對較低,度數較高,帶有生沙香,口感辛辣酸澀;而第三至五輪次酒則被稱為“大回酒”,出酒率較高,酒質最佳,醬香突出,口感醇厚,是構成醬香白酒主體風味的重要部分。這充分體現了出酒環節在整個釀造過程中的階段性與復雜性,以及對最終酒品質量的深遠影響。 醬香白酒出酒的詳細過程 原料準備與前期處理 醬香白酒的釀造,高粱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尤其以顆粒堅實、飽滿、均勻,淀粉含量高的紅纓子糯高粱為佳。這種高粱具有粒小皮厚、耐蒸煮、耐翻造的特性,能滿足醬香白酒多輪次蒸煮和發酵的嚴苛要求。在正式釀造前,高粱需經歷精細的前期處理。 潤糧是第一步,以95℃以上的熱水均勻潑灑在高粱上,讓高粱充分吸收水分,這個過程如同讓高粱“喝飽水”,為后續的蒸煮和發酵做好準備。潑水量需精準控制,一般為高粱量的50%,確保高粱吃水充分,且下面不會有水流出。潤糧時間通常在10-16小時,期間要進行翻拌,保證高粱吸水均勻。 潤糧完成后,便是蒸煮環節。蒸煮的目的是使高粱淀粉顆粒進一步吸水、膨脹、破裂以及糊化,利于淀粉酶水解原料中的淀粉和糖元。在蒸煮前,需在甑箅上撒一層稻殼,以防止高粱粘連,同時起到透氣的作用。蒸煮時,要嚴格控制時間和蒸汽壓力,下沙(第一次投料)的蒸煮時間一般為100-120分鐘,糙沙(第二次投料)的蒸煮時間也大致相同,蒸汽壓力控制在0.12MPa左右。高粱經過蒸煮后,稱為生沙,此時的生沙需再次潑上85℃以上的熱水,以保持其水分,促進后續的糖化發酵。 發酵環節的奧秘 醬香白酒的發酵過程堪稱一場微生物的奇妙“盛宴”,主要包括堆積發酵與入窖發酵兩個階段。 堆積發酵,又稱“陽發酵”,是將蒸煮后的生沙攤晾在干凈地面,當溫度降至35℃左右時,均勻加入大曲粉,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約為1:1。酒曲要分多次加入,每次加入的數量有所差異,平均為高粱的10%左右。充分攪拌混合后,將糧食堆積成一個將近兩米高的圓堆,讓其自然發酵。在這個過程中,酒糟中的微生物充分生長繁殖,它們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和糧食中的營養物質,進行有氧呼吸和代謝活動,生成醬香酒中的各類香氣物質,如酵母菌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乙醇、高級醇、酯類等化合物,這些物質賦予了白酒獨特的香氣和口感。堆積時間一般為4-5天,期間品溫可上升到60-65℃,這便是醬酒的“高溫堆積”。當堆子內部開始發熱,并向外發散,堆頂品溫達到45-50℃,酒醅長出白色斑點、手插入堆內取出的酒醅有酒香味和香甜味時,堆積發酵便達到了理想狀態。 入窖發酵,也叫“陰發酵”或無氧發酵,是在堆積發酵完成后進行的。將堆積好的酒醅放入窖池,酒醅在窖內發酵30-33天,發酵溫度在35-48℃之間。入窖前,需在酒醅中再次加入尾酒,并撒入曲粉,稱為撒底曲。酒尾能激化酒化酶、淀粉酶的活性,利于發酵進行,抑制部分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入窖時,一邊倒生沙,一邊噴灑尾酒,待堆積的酒醅全部下完后,用木板壓平窖面,撒薄薄一層稻殼,再撒一定量的曲粉,最后用紅泥封窖。在無氧環境下,微生物繼續進行發酵活動,將糖類物質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時產生乳酸、醋酸等有機酸,以及各種風味物質。例如,乳酸菌在發酵過程中能夠將葡萄糖等糖類物質發酵轉化為乳酸,調節酒醅的酸度,乳酸與酒精進一步反應生成乳酸乙酯等酯類物質,這些酯類物質是醬香白酒香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蒸餾取酒的關鍵步驟 當酒醅在窖池內完成發酵后,便進入了蒸餾取酒環節。蒸餾是利用酒精和水以及其他揮發性物質沸點的不同,通過加熱使酒醅中的酒精和香氣成分揮發出來,再經過冷凝收集,得到原酒。 在蒸餾前,需將發酵成熟的酒醅從窖池中取出,與破碎、潤糧后的糙沙高粱翻拌均勻,上甑蒸煮。蒸煮時間一般控制在55-62分鐘,然后接通冷卻器進行蒸餾。蒸餾過程中,溫度的控制至關重要。要緩慢加溫蒸餾,保證蒸餾溫度在95℃以下,因為過高的溫度會導致酒糟里的一些物質揮發出來,影響酒的品質,同時,低溫出酒也有利于酒體中的小分子物質不因長時間接觸高溫而發生變化。冷卻水的溫度也需要嚴格控制,一般不能高于30℃,這樣才能保證蒸餾出的酒香氣濃郁。 醬香白酒的取酒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分輪次進行。在一年的生產周期中,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總共要進行七次取酒。每一輪次的取酒,由于酒醅的發酵程度、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積累以及原料成分的變化等因素,所產出的酒在口感、香氣和成分上都各具特色。例如,第一輪次酒出酒率相對較低,度數較高,帶有生沙香,口感辛辣酸澀;第二輪次酒口感較第一輪次酒稍顯醇和,但仍帶有一定的生澀味;第三至五輪次酒則被稱為“大回酒”,出酒率較高,酒質最佳,醬香突出,口感醇厚,是構成醬香白酒主體風味的重要部分;第六輪次酒醇和、糊香好、味長;第七輪次酒稱為追糟酒,有焦香,但略帶苦澀。不同輪次的酒在后續的勾調過程中,將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共同構成醬香白酒豐富而獨特的風味。 出酒與醬香白酒品質的緊密聯系 不同輪次出酒的品質差異 醬香白酒獨特的“12987”工藝,決定了其分七輪次取酒的特性,每一輪次的酒在口感、香氣、成分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輪次酒,因發酵初期微生物代謝尚未充分,酒精度數較高,一般在57%vol以上,帶有生糧香、澀味和微酸,后味微苦,口感較為辛辣、酸澀,這是由于酒醅中的淀粉剛剛開始轉化,各類風味物質還未充分形成。第二輪次酒,口感較第一輪次稍顯醇和,度數在54.5%vol左右,依然帶有一定生澀味,同時開始展現出淡淡的醬香味,香氣中帶有類似水果的清香以及曲香、糧香,回酸明顯。 第三至五輪次酒被稱為“大回酒”,是醬香白酒品質的核心體現。第三輪次酒,酒精度數在53.5%vol左右,此時醬香突出,伴有水果香、窖香等復合香氣,口感醇厚、醇和,尾凈舒適。第四輪次酒,酒精度數約52.5%vol,醬香更加濃郁,香氣豐富協調,帶有烤餅干的焦香氣,甜、咸、鮮味交織,口感厚重且后味悠長。第五輪次酒,酒精度數同樣在52.5%vol左右,醬香味愈發優雅,焦糊香味開始凸顯,酒體醇和,后味悠長、柔和,伴有烤面包香、苦咖啡香、窖香味和糧食的糠清香。 第六輪次酒,酒精度數在52%vol左右,醬香味有所減弱,焦糊香、曲香、堅果香、松樹油香等香氣較為突出,后味悠長,酒體柔和。第七輪次酒,酒精度數為52%vol左右,醬味明顯,焦糊香味濃郁,入口口感偏酸,后味苦澀感重,酒體帶有油味、杏仁味,味略淡。 出酒率對品質的影響機制 出酒率是指在白酒釀造過程中,投入的原料轉化為成品酒的比例。在醬香白酒釀造中,傳統大曲醬香酒的出酒率較低,一般為5:1,即5公斤糧食產出約1公斤(53%vol)的白酒。出酒率的高低與酒質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內在聯系。 從原料角度來看,出酒率過高,意味著原料中的淀粉等物質可能被快速、大量地轉化為酒精,在這個過程中,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相對單一,生成的風味物質較少,導致酒的口感寡淡、香氣不足。例如,如果高粱在發酵過程中,由于發酵條件控制不當,使得淀粉迅速糖化發酵,大量產生酒精,那么酒中的香味成分如酯類、酸類、醛類等物質的生成量就會減少,酒的品質自然下降。相反,出酒率較低時,原料在漫長的發酵過程中,微生物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代謝活動,產生豐富多樣的風味物質,從而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香氣更加濃郁。以優質的醬香白酒為例,其采用的紅纓子糯高粱,粒小皮厚,耐蒸煮,在多輪次的蒸煮、發酵過程中,淀粉緩慢釋放,微生物逐步代謝,雖然出酒率低,但每一滴酒都蘊含著豐富的風味物質。 釀造工藝對出酒率和酒質的影響也至關重要。在醬香白酒的釀造過程中,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流酒等獨特工藝,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出酒率和酒質。高溫制曲使得大曲中的微生物種類豐富,為后續發酵提供了多樣的酶系和微生物群落,雖然會導致出酒率降低,但有利于生成更多的香氣成分;高溫堆積過程中,微生物在有氧環境下大量繁殖,代謝產生多種香氣前體物質,這一過程也會消耗部分原料,降低出酒率,但為酒的風味奠定了基礎;高溫發酵和高溫流酒,能夠篩選出耐高溫的微生物,促進風味物質的生成,同時也限制了出酒率,卻保證了酒的品質。 影響醬香白酒出酒的多元因素 原料因素的關鍵作用 高粱作為醬香白酒的核心原料,其品種、淀粉含量、水分等因素對出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紅纓子糯高粱以其支鏈淀粉含量高(可達90%以上)、粒小皮厚、耐蒸煮等特性,成為醬香白酒釀造的理想選擇。這種高粱在多次蒸煮和發酵過程中,能夠緩慢釋放淀粉,為微生物的代謝提供持續的營養物質,從而保證出酒的穩定性和酒質的醇厚性。若高粱的淀粉含量不足,會導致在發酵過程中可轉化為酒精的糖分減少,進而降低出酒率;水分含量過高或過低,也會影響高粱的蒸煮效果和發酵進程,對出酒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水分過高,可能導致蒸煮時高粱過于軟爛,影響酒醅的透氣性,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水分過低,則高粱難以充分糊化,淀粉無法有效轉化為可發酵性糖,同樣會降低出酒率。 工藝因素的決定性影響 制曲、發酵溫度、蒸餾方法等工藝環節,如同精密儀器的各個部件,共同決定著醬香白酒的出酒情況。高溫制曲是醬香白酒的獨特工藝,在這個過程中,曲塊的溫度可高達60℃以上,經過40-50天的發酵以及6個月以上的貯存,培養出了豐富的微生物群落和酶系,為后續發酵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如果制曲溫度控制不當,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受到影響,就會導致曲的質量下降,進而影響發酵效果和出酒率。 發酵溫度的精準控制也至關重要。在堆積發酵階段,溫度上升到60-65℃,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創造了適宜的環境,促進了香氣物質的生成。而入窖發酵時,溫度保持在35-48℃,有利于微生物在無氧環境下進行發酵,將糖類轉化為酒精和風味物質。若發酵溫度過高,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可能會過于旺盛,導致發酵提前結束,出酒率降低,且酒質可能會變得粗糙;溫度過低,則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發酵緩慢甚至停滯,同樣會影響出酒。 蒸餾方法直接關系到酒的提取效率和品質。采用緩慢蒸餾的方式,能夠使酒精和香氣成分充分揮發出來,并且在低溫環境下進行蒸餾,有助于保留酒體中的小分子物質,避免其因高溫而發生變化,從而保證酒的香氣濃郁、口感醇厚。若蒸餾速度過快,可能會導致部分香氣成分無法充分揮發,影響酒的風味;蒸餾溫度過高,則可能會使酒糟中的一些不良物質揮發出來,混入酒中,降低酒的品質。 環境因素的微妙影響 氣候、地理環境等環境因素對醬香白酒的出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茅臺鎮獨特的氣候條件,冬暖夏熱、少雨少風,為釀酒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溫床。在這種環境下,微生物種類繁多且活躍,能夠參與到醬香白酒釀造的各個環節,對酒的風味和出酒產生積極影響。當地的土壤和水質也不容忽視,赤水河流域的紫紅色土壤,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其滲透到地下水中,為釀酒提供了優質的水源。這種優質的水源,不僅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還能夠在釀造過程中與原料相互作用,影響酒的口感和風味。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拔高度、光照時間等,也會對高粱的生長和品質產生影響,進而間接影響醬香白酒的出酒。例如,海拔較高的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高粱的生長周期可能會延長,淀粉積累更加充分,但也可能面臨生長環境較為惡劣的挑戰;光照時間過長或過短,可能會影響高粱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其淀粉含量和品質。 出酒在醬香白酒產業中的價值與意義 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出酒率與產品成本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負相關關系。在醬香白酒的生產過程中,出酒率較低意味著投入相同數量的原料,產出的成品酒較少。例如,若出酒率為5:1,即5公斤糧食產出約1公斤(53%vol)的白酒,相較于出酒率較高的白酒生產,需要消耗更多的糧食來達到相同的產量。這不僅增加了原料采購成本,還會使后續的運輸、儲存、加工等環節的成本相應增加。以一家年產1000噸醬香白酒的企業為例,若出酒率從5:1提升至4:1,在原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每年可節省2000噸高粱的采購成本,這對于企業的利潤提升具有顯著影響。因此,出酒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對企業的利潤空間產生重要影響。 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優質出酒是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醬香白酒市場中,消費者對于酒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優質的出酒意味著酒的口感醇厚、香氣濃郁、風味獨特,能夠滿足消費者對于高品質白酒的需求。醬酒領域的知名品牌,憑借其嚴格的釀造工藝和優質的出酒,在市場上占據著領先地位,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這些品牌的酒在口感上醬香突出、回味悠長,香氣上復合香氣濃郁,給消費者帶來了獨特的飲酒體驗,從而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相反,若出酒品質不佳,口感粗糙、香氣淡薄,即使價格低廉,也難以在市場上立足。因此,優質出酒能夠提升品牌的競爭力,為品牌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消費者的忠誠度。 總結醬香白酒出酒的核心要點 醬香白酒的出酒,是一個涵蓋原料選擇、工藝把控、環境適配等多方面因素的復雜過程,它不僅決定了酒的產量與品質,更在產品成本、市場競爭等產業層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對于消費者而言,了解出酒的相關知識,能夠在選購醬香白酒時,從酒的口感、香氣、成分等方面進行更專業的判斷,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誤導,從而挑選到符合自己口味和需求的優質醬香白酒。同時,這也有助于消費者更好地領略醬香白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釀造魅力,提升對醬香白酒的品鑒水平和欣賞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