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詳情
醬香型白酒第一次投料,重陽下沙是什么意思?發表時間:2023-03-08 14:58作者:領匠酒業 醬香型白酒是中國的傳統酒品,它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醬香型白酒工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重陽下沙,這一傳統工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
其實沙是茅臺鎮醬香酒制作原料高粱的一種說法,由于茅臺鎮正宗醬酒的原料為紅纓子糯高粱。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東北高粱。它顆粒小,飽滿,呈醬紅色,所以看起來像沙子一樣。當地人都稱其為“沙”。重陽下沙即指,重陽時節開始投料,是醬香型白酒第一次投料。 每年重陽節到來,制酒工人把整年釀酒用的一半高粱通過開水潤透,高溫蒸煮、攤晾,加入大曲堆積發酵,然后入池封窖發酵,標志著一年一輪回的釀酒活動的開始。這就是“下沙”。 一個月后,從酒窖里取出下沙時發酵過的酒醅,和另一半新高粱混合在一起,再次蒸煮、攤晾,并加入適量的大曲再次進行發酵。這個過程俗稱“造沙”。 單從高粱的顏色和工作的場景來看,下沙和造沙工藝大同小異。下沙和造沙的本質不同在于時間先后、用糧多少、入池發酵到什么程度再加入新糧開始造沙、每次用曲多少等工藝上的細微差別。當然,這些秘密都掌握在釀酒師傅的手里,外人輕易也不能領會。 下沙和造沙都不會取酒,下造沙的主要目的是淀粉糊化、堆積發酵,前兩次不取酒為的是養精蓄銳,讓后面的七個輪次能夠多取、并且取好酒。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樣,高品質的酒是需要通過下造沙夯實基礎的。 除了技術上的精妙,重陽下沙還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有“重陽登高”的習俗,而下沙則代表了舊去新來、化腐朽為神奇的涅槃意義。通過重陽下沙的工藝,人們不僅能夠品嘗到醇香美味的白酒,還能夠領略到中國文化和傳統工藝的精髓。 可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工藝和科技的進步,一些白酒廠商開始通過化學方法代替重陽下沙工藝,使得其生產速度得到了明顯提升,但同時也影響了白酒的傳統口感和文化內涵。因此,為了保護白酒的傳統工藝和口感,重陽下沙工藝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和傳承我們應該重視重陽下沙的傳承和發展。目前,一些有識之士正在致力于通過推廣重陽下沙工藝來提高白酒的品質和文化價值。他們認為,只有堅持傳統工藝和文化,才能讓白酒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讓消費者品嘗到真正的醇香美味和文化精髓。 重陽下沙是中國白酒工藝的重要環節之一,其不僅代表了技術上的精髓,更包含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內涵。保護重陽下沙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重要任務。 |